丹参越年开花结实,栽植后的*二年,从5月底或6月种子开始陆续成熟。在花序上,开花和结籽的顺序是由下而上,下面的种子先成熟。种子要及时采收,否则会自然散落地面.采收时,如留种面积很小,可分期分批采收,即在田间先将花序下部几节果萼连同成熟种子一起捋下,而将上部未成熟的各节留到以后采收;如留面积较大,可在花序上有三分之二的果萼已经褪绿转黄而又未全干枯时,将整个花序剪下,再舍弃*幼嫩部分,留用中下部成熟种子。花序剪下后,需即行暴晒,打出种子,扬净。经晒三个晴天的种子,播种后发芽率较高,出苗较整齐。种子晒干后,装入布袋,挂在阴凉、干燥的室内保存。
丹参育苗
丹参又名赤参,紫丹参,红根等,中药名,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.的干燥根和根茎。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泥沙,干燥。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。具有活血祛瘀,通经止痛,清心除烦,凉血消痈之功效。用于胸痹心痛,脘腹胁痛,瘕瘕积聚,热痹疼痛,心烦不眠,月经不调,痛经经闭,疮疡肿痛。
丹参的作用异常强大,有如下作用:
一、心血管系统的作用
1. 强心加强心肌收缩力、改善心脏功能,不增加心肌耗氧量
2. 对血管作用 扩张冠脉,增加心肌血流量;扩张外周血管,血流增加;脑血流量下降
3. 抗血栓形成 提高纤溶酶活性;延长出、凝血时间;抑制血小板聚集(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抑制TXA2合成);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(血粘度降低、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)
4. 改善微循环
二、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作用
1、 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丹参制剂**:坏死心肌清除快;纤维母细胞分化、胶原纤维形成较明显;肉芽形成比较成熟。局部淤血减轻、血液循环改善,愈合时间缩短。
2、 抑制过度增生 对过度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有抑制作用。
三、保肝 改善肝微循环。
四、抗菌丹参制剂中含有隐丹参酮、二氢丹参酮,对体外的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变性杆菌有抑制作用。
叶斑病:是一种细菌性叶部病害。5月初开始发生,可延续到秋末。病株叶片上病斑深褐色,直径1~8毫米,近圆形或不规则形,严重时病斑密布、汇合,叶片枯死。防治方法;①注意开沟排水,降低田间湿度;②剥除茎部发病的老叶,以利通风,减少病源;⑧发病前后喷1:1:150波尔多液。
丹参苗成活率90%以上,质量保证 春种,亩用50-60公斤,供应到4月末,可及时联系,托运。这个品种为常规大宗药材,市场需求量大,在全国中药材上多年来都很**。近几年丹参价格稳定,亩效益高,丹参用秧苗繁殖种植简单,北方种植多,每年春季秧苗旺销
丹参在全国各地都能种植,一般土壤都能生长,其喜欢干燥的环境,低洼多水地不宜栽培。它一般采用根茎繁殖为主,很少用种子繁殖,根茎繁殖以春天为主,种之前将无病害的根条截成5-6厘米的小段,然后用草木灰拌一下,待伤口愈合后拌上一些细沙堆积起来进行催芽处理,在温度16-18度时,2-3天后开始大田栽种。种植方法与条播花生相似,只是要拉开15-20厘米的距离,每亩用种茎秧苗75-80公斤。田间管理简单,没草就可,苗后有**除草剂。丹参种茎在露天要盖上一层薄覆盖物,15天内不会发干,所以种茎可以长途运输而不会坏。
剪掉老杆:留种丹参在剪收过种子以后,植株茎叶逐渐衰老或枯萎,对根部生长不利,将其剪掉,则可使茎部叶丛重新长出,促进根部继续生长。因此,宜在夏至到小暑将全部茎杆齐地剪掉。
种子繁殖:一般多用撒播,以采种当年芒种至夏至及处暑至白露播种较佳。其苗床宜选用地势略高、土质疏松肥沃、浇水方便的土地.山区育苗,较好选择朝东或东南方向的山脚坡地作苗床,以减少日晒,利于出苗。苗床先进行翻耕,并以沤腐的人粪尿作基肥。泥土要打细,作高畦,畦宽1.3-1.66米。然后将种子均匀浅播在畦面上,播后用脚轻踩一遍,使种子与表土紧贴(不必覆土),盖上一层薄薄麦杆,并经常洒水,保持湿润。当幼苗具3-5片真叶时,如发现过密应进行间苗。间出的幼苗可另行假植、培育。期间注意浇水,并及时追施1-2次稀薄人粪尿,促进幼苗生长。移栽时间以当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较为适宜。移植前,在整好的畦面上以 25厘米×25厘米的株行距开穴,穴深视幼苗根部的长度而定。每穴栽种1-2株,栽种深度以微露心芽为准,不要过深,也不要使根头露土。种后覆土至平穴,稍压实,并及时浇水稳根。丹参早移栽,早生根,至寒冬来临时早已成活,来年早返青,尽可能不要推迟到严寒季节才移植。
丹参:
丹参在全国各地都能种植,一般土壤都能生长,其喜欢干燥的环境,低洼多水地不宜栽培。它一般采用根茎繁殖为主,将选好的根条切成5—6厘米长的根段,在准备好的栽植地上按行株距(30—40)厘米×(25—30)厘米,开深3—5厘米的穴,将根段直立栽种,大头朝上,小头朝下,不可倒置,否则不发芽,每穴栽种1—2段,覆土2—3厘米,覆土不宜过厚,每亩需种根50—60公斤。丹参一般春播。育苗移栽的,于3月中、下旬栽种,其方法是:在备好的苗床上,按行距30-40厘米,亩用量8000株,亩产量300公斤,生长周期:1年,开紫花
丹参在大田定植一年后即可收获。从年底茎叶经霜枯萎至翌年早春返青前,是较适宜的收获期。一般立冬至立春都可采收。而以冬至到小寒收获为好。过早收获,根不充实且水分多,折干率低;过迟,则重新萌芽、返青,消耗养分、质量差。
菌核病:5月上旬开始发病,6-7月尤为严重。病菌首先侵害茎基部、芽头及根茎部,使这些部位逐渐腐烂,变成褐色;常在病部表面、附近土面以及茎杆基部的内部,发生灰黑色的鼠粪状菌核和白色的菌丝体。与此同时,病株上部茎叶逐渐发黄,最后植株死亡。防治方法:发病初期用井冈霉素、多菌灵合剂喷雾;也可用50%利克菌1000倍稀释液喷雾或浇注。
运回的丹参,剪掉枝叶,摊在太阳下暴晒至五六成干,用手将一株一株的根捏拢,再晒至八九成干又捏一次,把须根全部捏断,晒至足干;或晒至半干时,堆闷“发汗”4-5天,再晾堆1-2天,使根条内芯由白色转为紫黑色时,再晒至全干,用火燎去根条上须根。商品(统货)以足干,呈圆柱形、条短粗、有分枝、多扭曲;表面红棕色或深浅不一的红黄色,皮粗糙多鳞片、易剥落,体轻而质脆;断面红色、黄色或棕色,疏松有裂隙,显筋脉自点;气微,味甘微苦;无芦头,无杂质,无霉变者,为佳。一般每公顷产干货1500-2000公斤。